时间:2022-09-16 02:06:02 | 浏览:922
赫山区精准扶贫安置点新华社区。
红网时刻益阳站12月4日讯(通讯员 何双美)沿着新市渡镇中心主干道往里走几百米,两排灰瓦白墙的中式建筑映入眼帘,这里正是赫山区精准扶贫安置点之一—新市渡镇新华社区。12月3日,阳光明媚,搬迁至新华社区安家已有大半年的村民们,纷纷趁着这晴好天气晾晒棉被,老人和小孩也在阳光下休憩、玩耍,小小的社区里弥漫出大大的暖意。
张建林高兴地接过工钱。
让搬迁群众“搬得进”
“这是600块钱,是你这几天的工钱,你仔细数数。”镇上凉席厂的老板在收完村民编织好的凉席后,将工钱交到张建林手中,张建林接过钱数了一数,又赶忙拿起专门编织凉席的针线,继续投入到工作中。天气回暖,她手中的针线穿引得更快了。张建林告诉记者,在搬进新华社区前,他们一家五口住在“村旮旯”的危房里,靠丈夫做零工维持生计,日子过得紧巴而艰难。今年,政府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住房指标,分给他们一套125平方米的三房一厅全新住房,将他们一家安置在新华社区,并在新房入住前为他们开通了水电和电视网络。“以前的房子都要倒了,交通也不方便,现在住得要比以前好多了!”张建林在家照看老人的同时,兼顾着手工编织凉席挣“外快”贴补家用,尽管挣得不多,但日子过得稳当而心满意足。
新华社区基础设施完善。
让搬迁群众“住得稳”
崭新的路灯,干净的水泥路,规划有序的休闲广场,走进新华社区可以明显感受到这里的“小而全”。社区统一设计,集中管理,精致美观;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,覆盖面广,让搬迁村民“搬得进、住得下、住得稳”。新市渡镇党委专职副书记刘志胜介绍称,为了让搬迁村民住得舒心、住得安心,镇政府和社区积极协调沟通,为搬迁村民划定了专门的种菜和养殖区,让村民可以在此安心生产生活。未来,社区旁的休闲广场将建设一批新的健身路径,供村民锻炼休闲,丰富其业余生活。
高宏武在家运营网店创业。
让搬迁群众“能致富”
政府牵头、企业扶持开展帮扶是解民忧的好事,搬迁村民积极开展自主创业,也是实现早日脱贫致富的乐事。今年32岁的高宏武原是新市渡镇欧公店村人,由于家庭本就困难,加上其曾患病花费十几万医疗费,让这一家更是陷入绝境。高宏武称,此前他一家四口住在泥瓦砌成的老旧危房里,今年3月得益于政策帮扶,一家人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华社区的新房。由于身体原因,高宏武不再外出打工,而是和妻子一起在家帮人运营6个网店,销售凉席、衣服、鞋子等,夫妻俩轮流上岗和休息。两人一起每月2400元底薪,生意好、提成高的时候,每人每月也能收入3000多元。通过政府的大力帮扶和自己的双手劳动,改变多年的贫困面貌,这令高宏武对未来充满了信心。站在宽敞明亮、温馨整洁的新房里,高宏武笑着说,“感谢政府的关心和帮助,让我们住上了新房,不用再担心房子会倒塌。以后好好把小孩培养长大,好好生活,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!”
以人为本 确保搬迁群众幸福生活
为了能让搬迁群众在新环境安居乐业,赫山区坚持高位推进,强化部门协助,确保易地搬迁工作用心开展;坚持安全优先,强化质量监管,确保易地搬迁群众放心入住;突出以人为本,强化后续扶持,确保易地搬迁群众幸福生活。目前,新华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达到100%。依托当地社区进行社区化管理,确保社区矛盾协调、综治维稳、便民服务等工作正常开展。全区所有易地搬迁群众全覆盖落实委托帮扶,委托企业和合作社就近安排搬迁户就业,确保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;积极对接、帮扶企业生产,促进企业逐步提升产业入股资金分红比例,增加搬迁群众入股分红收入;鼓励和扶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,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。
诉讼服务提质效陕西高院诉讼服务中心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,办什么?怎么办?为做到有的放矢,陕西法院将话语权交给群众,不断畅通民情民意沟通渠道,倾听群众烦心事、担心事、费心事,通过发放调查问卷、社区走访、专题调研等方式,全面收集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
3月8日上午,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2年全国两会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》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第一场活动,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在线解读工作报告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张仲鲁主持活动。40余家媒体及网络平台参与访谈直播。访谈伊始,贺
11月26日,玉林市北流市公安局便衣大队打掉2个盗窃团伙,抓获6名嫌疑人,缴获作案车辆3辆、被盗物品、作案工具一批。“打一枪换一炮”2名嫌疑人被抓近期,北流市在建楼盘接连发生电缆被盗的情况,损失金额达五六千元到上万不等。
来源:人民网-江西频道为民服务无小事,只要是群众关心的那便是大事,芦溪县公安局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,聚焦一个“速”字,让辖区群众在每一件小事中感受到温暖,用心用情用力,深入推动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走民心、见实效。小案速侦:24小时内破获